内容提要【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是谁】热度:1017
一、《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是谁?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二、钢琴曲黄河颂表达什么
我们希望和平,但我们不怕战争。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会和我们的敌人斗争到底。
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发展而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篇章,著名钢琴家孔祥东、许忠和殷朝宗等都将《黄河》演绎至化境。而现在市面上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由殷承宗等主持改编创作而成,殷承宗在1970年成功进行了首演,此后这首乐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乐章,无数的音乐家弹奏它,它也感染了无数的心灵。
殷承宗不仅是一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也是一位作曲家,他将许多中国古曲成功改编成钢琴曲,如《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等。殷承宗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曲。
以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组曲中的《黄河船夫曲》为基本旋律,吸取黄河两岸劳动歌曲尤其是黄河船夫号子作为音乐素材,描写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和黄河两岸劳作人们的乐观情绪。钢琴与乐队以丰富的音响效果造成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一幅黄河船夫搏击风浪的壮丽画面。
第二乐章:黄河颂。
这是一首表现以黄河文化源远流长,象征着中华儿女的母亲河的热情颂歌,充满宏伟、豪放和深沉的激情。由大提琴奏出的主题作引子,壮阔而热情,内在而深切。这一主题由钢琴深情地奏出,它敍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曲折宛转,继而又奔腾起伏,恢弘博大,展现出一幅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全曲在赞美诗的高潮中结束。
第三乐章:黄河愤。
以原大合唱中的《黄水谣》与《黄河怨》作素材发展创作而成。《黄水谣》叙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黄河怨》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廹,被污辱的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
这两段音乐素材通过协奏曲在《黄河愤》中得到了新的展示,以长笛吹奏出明快的引子带出钢琴欢畅的乐段。朴素动人的曲调,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倾诉着人们在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当日军入侵,钢琴奏出深沉的和弦及伤感的旋律,继而是充满激愤的乐音,乐队强烈的呼应,这是对敌寇的残暴发出的强烈的控诉。从愤恨的高潮转入深沉的思考,在带有无限伤痛的和弦中渐渐转入下一乐章。保卫黄河。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铜管乐发出警号。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各种乐器分别配合钢琴反复予以变奏、轮变,造成了此起彼伏,层层高涨激越之势,犹如咆哮的黄河,后浪推前浪;犹如觉醒的民众,万众一心,端起了土枪举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在声势不断加强之中,乐曲一次次推向高潮,营造出了一个气势恢弘音乐场面,预示着在辽阔的黄河两岸乃至整个中华大地上,这场民族保卫祖国的抗战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全曲在揉进《东方红》的主旋律声中结束民族音乐欣赏这门课程,让我更加了解民族文化的一些精华篇章。
欣赏这些富余民族文化的音乐,使我爆发出心灵智慧的火花,让精神和智力在艺术陶冶中得以融合。欣赏《黄河钢琴协奏曲》时,那充满激情的歌颂,振奋人心的旋律,点燃了我心中的爱国热情。
听着《黄河大合唱》,我无形中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我进一步去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在第三章《黄河愤》和第四章《保卫黄河》当中,乐章体现了当日寇入侵,中华民族遭受空前灾难,处于危难关头,全体动员起来,为保卫黄河,保卫家园而战斗。
它实实在在地告诉我:我们曾经有过没有光明、没有自由、没有欢乐的时刻。而就是在那样的时刻,在压迫和痛苦声中,《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像一声怒吼,更象一声号角,从中国最贫瘠的地方,从集合了最优秀的中国的人地方,升腾而起!不要说在那热血沸腾的日子,在那到处都是寻求解放的眼睛的日子里,就是今天,需要我们以种族的面目出现的时刻,一有《黄河大合唱》,它依然能唤起一种惊天动地的气概,依然能使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气吞山河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特别在如今日本又有右倾倾向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作用。我们希望和平,但我们不怕战争。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会和我们的敌人斗争到底。